中美對鋼結構工程抗震加固的認知
美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近幾年為了應對地震,在改造有無筋砌體墻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已經投入很大的努力,這使得鋼結構工程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家關注鋼結構工程抗震加固這種興趣是源于現實,因1994北嶺地震,使得大家知道建筑倒塌原因是梁柱焊接框架這種連接方式脆弱性,從而推翻了之前認為是設計意圖和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第二推動力是由于2008年加利福尼亞參議院通過了1953法案,規定所有的醫療設施改造生命安全性能,提供應急性服務,要在2030達到一個完整的可維護水平。自從三藩–跨奧克蘭灣大橋1989洛馬普列塔地震中倒塌事件的發生,橋梁就作為重要的地震評估和改造的主要通道,他們對大型鋼桁架橋進行了評價。在某些情況下,在大多數州,這些重要的生命線的改造都已經在進行。包括加利福尼亞、華盛頓、俄勒岡、紐約和中西部的州。這樣的工作之前已經報道過,而這些主要詳細概述改造項目最好是教科書的領域域。
然而,重要的是,美國工程師最近的研究借助了結構工程師工具箱,保證結果多樣性和通用性的,,以滿足建筑抗震性能目標。美國的鋼結構工程抗震加固(主要包括建筑和橋梁),由一些選定的最近的研究項目由研究人員報告(包括一些作者進行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對于鋼結構抗震加固是非常重視的,無論是政府還是科研機構都會經過認真的調查和細致的研究,最終給公眾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方案。
而我國對于鋼結構工程的抗震加固重視也是由于災害的發生,汶川地震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傷痛,而造成這么大損失的重要原因就是混凝土建筑的質量太差,抗震性能非常的弱,而鋼結構建筑的抗風抗震能力是經過了技術和事實的認證的。所以,經過了這次沉重的教訓,我國也開始重視鋼結構工程在自然災害前的抵抗能力,大力支持我國鋼結構事業的發展,加大鋼結構建筑的宣傳力度。而且,國家部門以身作則,很多公共實施都開始采用鋼結構的建筑,慢慢用鋼結構建筑體系淘汰以前的混凝土鋼筋的建筑體系。但是由于我國的鋼結構起步較晚,很多人對鋼結構了解還不夠透徹,對鋼結構的優勢并不清楚。導致了現在鋼結構很多時候都是在一些公共設施或者作為廠房車間倉庫上應用,而住宅方便的普及率非常低,與部分發達國家40%的還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我國的鋼結構住宅市場還有很多的市場前景和尚未攻克的難關。
通過新聞的報導和網絡的消息我們可以發現,發達國家在地震大風這樣的自然災害發生時,人員的傷亡比例都非常的小。這個除了發達國家人民擁有很強的自我保護能力外,鋼結構工程也起到了很大的功勞。因為鋼結構在自然災害中不容易被摧毀,所以人們的人身安全得到很好的保障,另外,公共施工也是采用鋼結構,在災害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保障了救援人員可以快速到達災區,從而大大的降低了災害的影響程度。